華語 ê『陽台』有分做兩種,一種是 “verandah”,一種是 “balcony”,本文用兩个小節來解說。
1. “verandah” ê『陽台』
“verandah” ê『陽台』,現代華語暴憑(pōo/pō-pîn)攏講做『走廊』,現代臺語多數嘛綴華語直譯做「tsáu-lông」,在來咱 ê 話除了講做【磚坪 tsng/tsuinn-pînn/pênn】以外,一、二樓閣略略仔有分,一樓--ê 號做【走馬路】、【走馬仔】、【五腳基】,樓頂--ê 號做【走馬樓】(ex. 鹿港十宜樓)、【馬樓仔】,四垂(sìr/sù-suî) --ê 號做【走馬廊】,佇臺灣閣獨獨有【亭仔跤】ê 講法。究勘 “verandah” 只款建築型態 ê 源頭,窮實是源自 18 世紀英國殖民印度 ê 時,為著欲適應當地濟雨、濕澹、日曝 ê 氣候,所致形成種个(tsióng-ge)「殖民地款式番仔樓」(陽臺殖民地樣式建築),伊 ê 特色之一就是主要欲用來遮日 ê 外廊,了後,因為英國殖民勢力漸漸楦大(hùn-tuā),只款建築款式嘛沓沓仔「土著化」,並且進入到南亞、東南亞、東南中國、東北亞,當然嘛佇清朝末期、日本時代引進臺灣,可比講起佇清朝尾 ê 打狗英國領事館、安平德記洋行、東興洋行,所致若是佇學校 ê『走廊』,嘛有人 sâng 款共伊講做【亭仔跤】。
在來臺語 ê「亭仔跤」,其實是指店面一樓近倚街路 ê 半戶外空間,也就是華語所講 ê『騎樓』(「騎樓」ê 語根是廣東話),也有人叫做【涼亭仔跤】、【涼棚仔跤】,【亭仔跤】的本義本底就是【亭仔】的【下跤】,以【亭仔跤】來指稱『騎樓』算是引申義,來源會用得參考鹿港的不見天街,不見天街鹿港話就是號做【亭仔跤】。論真,有 ê 正身護龍有「出步起」ê 做法,就是佇秀面毋但有「出栱」,而且閣有(tshāi)柱仔來支持步通,hit 个空間就號做「步口」,若有幾落間闊 ê 步口,就變做咱臺灣人講 ê「亭仔跤」;只个「亭仔跤」佇唐山漳泉廈、金門、新馬有講做「five-foot way」,漢字 ê 書寫參發音真多元,有 ê 寫做【五脚起(khí)】、【五脚氣(khì)】、【五脚基(ki)】、【五骹記(kì)】、【五骹忌(kī)】、【五脚kìnn】、【五骹架(kè)】、【雨(hōo)脚架(kè)】、【塗(thôo)脚架(kè)】、【五脚kih】(潮汕),究勘伊 ê 語根,是借自馬來話「Kaki(尺) Lima(五)」ê 閩南語(福建話)外來詞。佇臺灣嘛有人共『騎樓』講做「lòo-kà/kah」,語根是日本話 ê「廊下」(ろうか)。啊若厝--裡房間邊--頭深廊 ê『走廊』,彼另外是叫做【巷路(仔)】、【巷管(kóng)(仔)】、【巷路管仔】。
《臺日大辭典》有收「走馬樓」、「走馬路[1]」、「走馬廊」,意思攏是「ベランダー」(verandah),其中 ê「走馬樓」專指「二樓 ê 迴廊」,福建到今猶咧講。另外親像孔子廟大成殿、艋舺龍山寺、大龍峒保安宮 ê 大殿,hit 種四垂獨立式大殿四箍輾轉會用得踅一輾 ê 空間,傳統建築界就是叫做「走馬廊」。「磚坪(平)」嘛有人講做「板坪」(《臺日大辭典》寫做「磚棚」),1873 年《廈英大辭典》:「chng-pîⁿ, a flat roof or verandah laid with tiles.」原底是指平階(pînn/pênn-kai)厝頂 ê 攑頭,厝頂有敷(tshir/tshu)紅磚,會用得曝物件,佇澎湖是誠四常看會著,路尾 verandah ê 陽台引進 ê 時,咱 ê 祖先嘛共種个 verandah 叫做「磚坪[2]」。
2. “balcony” ê『陽台』
另外一種 “balcony” 只款建築物二樓以上挑(thio)出室外 ê『陽台』,因為毋是咱在來起厝 ê 做法,所致佇 1873 年出版 ê《廈英大辭典》並無收錄。balcony 有叫做【磚坪/棚(tsng/tsuinn-pînn/pênn)(仔)】、【板棚】、【露台】、【涼台】、【天台】、【坪台】(浙南)、【樓裙】(永春)、【hî-sá-sì/sih】,佇臺灣大量出現是佇 1930 年代,斯當時,因為大正 12 年(1923)日本關東大地動,真濟留學歐洲 ê 日本建築師,開始將 R.C. 鋼筋 khōng-ku-lí ê 工法引進臺灣,改變臺灣 ê 建築發展史,從早木結構欲【出栱 tshut-kia̍h】(『出簷』)ê 時,干焦會用得運用「斗栱」,tsit-má 佇平樑內底有安鐵筋,增加「出栱」ê 穩定性,所致 balcony ê「磚坪」大量出現,親像鹿港中山路真出名 ê 玉珍(玉珍齋),二樓參三樓就有真典雅 ê「磚坪」,啊若三樓頂無柵欄(sa-lân) ê【雨遮 hōo-tsia/jia】,臺灣有人講做「日照(tsiò)」、「雨被仔(hōo-phuē-á)」或--者是「hî-sá-sì/sih(語根是日本話ê「庇(ひさし)」)」,師傅人講號做「出日照」、「出 hî-sá-sì/sih」,阮老爸講「日照」就是欲閘日、遮雨--ê,在我土想,拍算是因為頂懸日頭長期照(tsiò)會得著,所致 tsiah 號做「日照」;另外,「日照」、「庇(ひさし)」原本是孤指無『欄杆』ê『雨遮』,咱臺灣有真濟人計直接閣借用來指稱有『欄杆』ê『陽臺(balcony)』ê 路尾徛佇店仔(街屋)ê 人,因為伊二樓新出現只款「毛斷(môo-tn̄g)」ê balcony塗跤嘛有鋪磚,所致嘛有人共伊叫做「磚坪」,權算是「舊詞再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