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分類:外來詞 (11)

瀏覽方式: 標題列表 簡短摘要

  歇寒ê時,頭幫去野柳看女王頭,berh轉--來ê時,佇路邊85度ê咖啡擔停落來買咖啡,無疑悟看著伊店頭有kuì只塊布條仔,誠心適,是寫印尼文(馬來文),邊--頭閣有一塊布條仔是寫韓國話,可見去野柳ê外客誠濟計是外國人(當然iá有包括中國人),毋拄我顧kap朋友化仙,許(hí)逝煞buě得共只塊布條仔翕--落來。

千の風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根據曹銘宗《蚵仔煎的身世:臺灣食物名小考》p.32-33,「咖啡」原產於東北非,先傳至阿拉伯地區,經由土耳其傳入歐洲,再由歐洲人傳至亞洲,咖啡的阿拉伯文拼音為「qahwah」,成為歐洲語言的語源。咖啡在歐洲語言裡有 /ka-//ko-/ 兩種詞頭,/ka-/ 詞頭的有葡萄牙語 café、西班牙語 café、法語 café、義大利語 caffè、德語 kaffee、瑞典語 kaffe、芬蘭語 kahvi[1] 等,/ko-/ 詞頭的有英語 coffee、荷蘭語 koffie 等。南洋各國關於咖啡的譯音,皆與其殖民宗主國有密切的關係,ex. 菲律賓他加祿語 kape 源自西班語語 café,馬來語 kopi 源自荷蘭語 koffie 或英語 coffee,越南語 cà phê 源自法語 café

  閩南語的「咖啡」最早記為「ko-phi」,見於 1873 年的《廈英大辭典》,1883 年的《英廈辭典》則記次字有送氣、不送氣兩讀,並有漢字的標記:【高卑 ko-pi】、【高披 ko-phi】,日本時代的歌仔冊亦有寫作「高卑」,1931-32 年的《臺日大辭典》則收錄【珈琲 ko-pi】、【珈琲 ka-pi】。可見「咖啡」在閩南語最早的讀音「ko-phi/pi」,係借自馬來語的「kopi」,至今的福建漳泉廈及南洋福建話也是讀作「ko-pi」,南洋馬來語甚至還有「kopitiam」一詞,乃借自福建話的【高卑店 ko-pi-tiàm】,並將「黑咖啡」稱作【高卑烏 ko-pi-oo】(將「清茶」稱作【茶烏】),此構詞方式乃閩南語修飾語後置的構詞法。馬來西亞另有一個相關詞彙【高卑鐳 ko-pi-lui】,譬如說考駕照一直考不過,在地人就會說【汝無揜(iap)高卑鐳--啦】。而浙南閩南語說的「kha-hui」,則來自普通話的『咖啡 kā fēi』。

千の風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臺語个外來詞借自英語?

http://www.tcnn.org.tw/news-detail.php?nid=8091

千の風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鉄道專門用語

照片出處:陳振芳先生的臉書

千の風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英語號做「appleê 種个(tsióng-ge)果子,臺語除了khah聽會著ê蘋果 phông-kó林檎 lìn-gòo/gò/gooh以外,臺北、三峽有講做kua-kó,《增補廈英》(1923)有收「kua-kó」,毋拄伊ê解說(kué-serh)是「pumpkins,臺北人說做kuann/kua-kó,杜建坊先生主張是官果 kuann-kó;金門另外有講做phîng-kó [phiŋ˥˩];賴仁聲牧師1960年出版ê《可愛的仇人》,有寫做pîn-kóp.47。教育部《臺灣閩南語常用詞辭典》本底是共頭--字記做陽去êphōng-kó】,2018年六--月改做陽平êphông-kó】。 

  1873年《廈英大辭典》kap 1883年《英廈辭典》計是收「pîng-kó」,漢字計寫做「平果」,【平果 pîng-kó】有可能是漳泉廈ê原型kàu 1923年佇臺北出版ê《增補廈英》,有關「appleê詞彙計共四个:「pîng-kó」、「pîn-kó」、「phōng-kó」、「phiāng-kó」。193132ê《臺日大辭典》收三个詞彙:平果 pông-kó平果 pîng-kó林檎 lîm-khîm,當然,「林檎」ê語根是借自日本話「林檎(りんご)ê臺語外來詞,一般是綴日本話ê呼音讀做lìn-gòo/gò/gooh,毋拄嘛有用臺語音來讀日本話ê漢字林檎 lîm-khîm,我pat聽臺灣人講--過。閩南嘛有講【林檎 lîm-khîm】,可比講廈門海滄溫福來、漳南銅山何煒毋拄亻因是指「釋迦」,銅山部份變做「lêng-khîm」,潮汕有的是讀「nîm-khîm」

千の風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臺語借自日語个外來詞,因為音韻結構(kiò/kòo)並無完全對同(tuì-tâng),所致無佇咱在來臺語音韻結構个日語音韻,會經過一个「音韻調整」个過程,來適應咱臺語个音韻結構。Languege seek to overcome problems of borrowing a foreign word that violates their phonotactics. When borrowing a foreign word that violates the language's syllable structure, language must change it somehow to fit. Speakers substitute the nearest sounds available in their phonemic inventory. This process is called sound substitution.

千の風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MacaoPão

相片1

千の風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打馬膠,著跤,叫阿爸,買豬跤,豬跤箍仔𤉙爛爛,枵鬼囡仔流喙瀾。」tse 是一塊臺灣誠時行 ê 囡仔歌,彰化縣員林家商 ê 施福珍老師,有講過只一塊囡仔歌是伊所創作--ê(註1),北馬駱振威先生講亻因馬來亞 ê 福建話嘛有 sâng 款 ê 唸謠(註2),照講是路尾 uì 臺灣傳--過去--ê;若福建 ê 漳泉廈,在來是無只一塊唸謠。目今《教典》ê 標音標做頭字無鼻音 ê「tá-má-ka」,又唸做「tiám-má-ka」。
  論起「打馬膠」ê 語根,有人認為是借自日本話 ê「ターマック(tarmac)」,毋拄日本話 ê 尾音是「ku」,咱 ê 話 ê 尾音是「ka」,元音並無對同。民間另外 iá 閣有一種「打馬膠由來」ê 講法,講「打馬膠」是由編《Ē-mn̂g-im ê Jī-tián》ê 打馬字(Talmage,1819-1892)牧師所引進--ê(《臺灣閩南語辭典》p.1281),雖然打馬字牧師佇 1847 年就已經來到廈門,毋拄由打馬字牧師引進來號名 ê 講法,iu 原是 folk etymology(通俗語源學)
  論真,咱 ê 話在來 ê 辭典 kap 白話字文獻早就已經有誠濟有關「打馬」ê 記錄--囉!
  1873年《廈英大辭典》:「tánn-má-iû, tar; pitch (probably imitation of the word "tar")」(註3)。
  1883年《英廈辭典》:「Pitch, (turpentime) 鼎馬油 tiâⁿ-má .」。
  1898年《臺灣府城教會報》:「Ai--ah! m̄-nā tú-tio̍h sin-thé bô-ióng kin-mê 12 tiám hit-tia̍p ū thó͘-húi 10 goā lâng kàu pài-tn̂gchiông-tiong 4 ê ji̍p goá êkhùn-pângta̍k-ê chhiú the̍h chhèng kap tám-á hoésin-khu chah-to toà bāng-tēbīn ū ê chhat-o͘ū-ê chhat-pe̍hhiông kài-kàikhui-siaⁿ hoah-hutkiāu-mn̂glāi-bīn ê mi̍h it-chīn khìchí-ū chheh kap bîn-chhn̂g iáu tī-teh.」。 
  1923年《增補廈英大辭典》:táⁿ-má-pé, a torch made of twisted paper dipped in oil. táⁿ-má-hé, a torch made of twisted paper dipped in oil. táⁿ-má, a torch made of twisted paper dipped in oil. (? imit. of sound "dammar").」
  1932年《臺日大辭典.下冊》:
  a.「tám-á-iû 打馬油。 
コールタール(asphalt)。瀝青(ちゃん)。【打馬油 tánn-má-iû】。」

千の風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臺語有一句話號做「阿沙不魯」,《教典》ê 標音是「a-sa-puh-luh」,阮一般是讀a-sa put-luh

千の風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Yahoo辞書によると、シャボンの語源としてはオランダ語ではなくて、ポルトガル語の“sabão”です。ちなみに、オランダ語のシャボンは“Zeep”です。

実は、杜嘉德によって1873年に出版した《廈英大辭典》にこの「雪文(sap-bûn/muî)」の単語がすでに収録しました。それで東南アジアに色々な言語でこの言葉もsabun/sabonと呼ばれています。例えば、マレー語、インドネシア語、フィリピン語などです。とある人が「外国のシャボンの発音の似たのは多いけれど、全部がラテン語のsebumと同源だ」と言いました。例えば、ポルトガル語はsabão、イタリア語はsapone、フランス語はsavon、スペイン語はjabón、英語はsoap、ドイツ語はSeife、アラビア語はsabun、ヒンディー語はsabuna、トルコ語はsabun。

千の風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大正九--年(1920),日本政府實施地方行政區域改革,除了全臺灣改做「五大州」以外,iá 閣有一項關係著臺灣地號名歷史性 ê 變動,就是往過三字 ê 地號名,一律著改做兩个字,其中,有 ê 改做 kap 原底臺語 ê 呼音略略仔相 sâng ê 日文漢字,嘛算是臺灣地號名 ê 一大特色。

艋舺(Báng-kah)→萬華(まんか,manka)

千の風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