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門的普度尚保留著閩南漢人社會的傳統,自七月初一開天門、開地獄門、各家各戶門口點路燈(流火燈)起,整個金門島分區在七月份分別普度,不過今日所見的行事曆,卻也還不像鹿港傳統普度的那樣完整,傳統的鹿港甚至還傳唱了一首〈普度歌〉,以下是今日金門分區普度的行事曆。
初一:開天門、開地獄門、各家戶點路燈
初七:七夕(拜七娘媽)
初八:金湖新市里普度
十一:金城南北西街普度
十二:金湖瓊林瓷土公會祭拜好兄弟、金城西門第二市場普度
十三:大勢至菩薩聖誕
十五:中元節、金寧榜林村普度、烈嶼東林普度、頂埔下普度
十六:金城北門地區普度
十七:金城東門地區普度
十八:金城莒光路普度、水頭普度
十九:金寧安岐村、金湖瓊林村兩地普度
二十:金城南門地區普度
廿一:金寧古寧頭地區普度
廿二:金寧古寧頭地區普度
廿三:金寧湖下村普度
廿四:金城東門菜市場普度
廿五:金城扛轎巷一帶普度
廿六:金城西門地區、金門城村兩地普度
廿七:金城觀音街普度
廿八:金城南門里小正普度
月底:關大門
一年一度的分區普度首先由位於金湖鎮的新市展開序幕,一般人常常搞不清楚相鄰隔壁的新市和山外,簡單來說,位於黃海路以西的傳統聚落為山外,是一個傳統漢人社會的「庄」類型,位於黃海路以東的新市,則是一個明顯由雜姓商人所組成的「街」類型,因此今日的普渡僅止於新市,而不見於山外。
整個新市的普度,共分為七個街區,分別為復興路(兩桌)、中正路、菜市媽、屠宰(豬砧)、國順街、武德新莊(兩桌),早上會在漁會超市旁進行「做醮」,晚上則在復興路靠東方的那桌進行「坐座變筵」,各街區並於晚上九點左右開始燒化金紙、經衣,以及卜擲新年度輪祀觀音媽的爐主。
各街區的供桌擺設,大多以「觀音媽」的「擦仔」或神像陳設於壇底,前面供桌上再擺設看桌與供品,比較特別是,位在復興路靠西方的那桌,另設有一尊紙紮的大士爺,在整個普渡儀式結束後,就地燒化。
普度日才臨時搭建的「蘭盆勝會」小型牌坊,與上面的基督教會招牌形成東西異文化相遇的有趣對比。
道士進行「坐座變筵」時,隨手抓起一把米粒與銅版丟向前方的瞬間。
燒化金紙、褮衣(king-i)。
由當地有意願的居民輪擲新年度的爐主。
市場內「菜市媽」街區的供桌擺設。
當地所謂的「添緣」即為台灣的「寄付」,由添緣的樂捐紅紙上的姓氏,即可看出新市是一個由雜姓商民所組成的街廓。
位於武德新莊的「看桌」擺設。
紙紮的「大士爺」。
「坐座變筵」影片剪輯:
且看每位小朋友都爭相往地上尋寶,他們在撿什麼呢?撿拾由道士變筵的銅板,一筵變十筵、十筵變百筵、百筵變千筵、千筵變萬筵、萬筵變無數萬萬筵。